腊八节因腊日而来,是农历腊月重大的节日,日期为腊月初八,古代称为“腊日”,俗称“腊八节”。“腊”的含义有三:
一曰“腊者,接也”,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(《隋书•礼仪志》记载);
二曰“腊者同猎”,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,“腊”从“肉”旁,就是用肉“冬祭”;
三曰“腊者,逐疫迎春”。
故事一:高富帅
先来讲讲高富帅的故事,说高富帅,也的确名副其实,因为这个故事和一位皇帝有关——朱元璋。
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之前混的很不好,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时运不济。小时候给财主放牛,因牛腿摔断被财主关在一间屋子里,3天没给饭吃,他饥饿难忍,竟然从老鼠洞中挖掘出豆、谷等各种粮食,煮成粥食用,觉得非常香甜。
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,想起小时候吃那顿粥的味道,就命太监用各种粮食煮了一锅糖粥,欢宴群臣,后朝中文武百官争相效仿并传入民间,遂成了一种节日习俗。因朱元璋吃糖粥的日子是腊月初八,所以这粥也就叫“腊八粥”了。
故事二:穷矮矬
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个极其懒惰的青年人,平素游手好闲,坐吃山空。他的娘子屡劝无效,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,家里断炊了。
那小伙子鸡肠难熬,遍搜米缸、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,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,过洗入锅,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,从此,苦思悔恨,决心痛改前非。后来,过上了丰足的日子。
故事三:鬼神
腊八节来自“赤豆打鬼”的风俗。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,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,专门出来惊吓孩子。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,害怕鬼神,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、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。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,单怕赤(红)豆,故有“赤豆打鬼”的说法。所以,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、赤小豆熬粥,以祛疫迎祥。
故事四:释迦牟尼
释迦牟尼成佛之前,曾游遍印度的名山大川,以寻找人生的真谛。有天他到了北印度的摩揭陀国时,由于又累又饿、昏倒在地,这时有一位牧女见此情景,急忙把自己带的午餐拿出来,一口一口地喂释迦牟尼。牧女的午餐,是由各种食品混合组成的,里面有采来的各种野果。释迦牟尼吃了这顿香美的午餐,元气顿复。后来他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,到菩提树下静坐沉思,于十二月初八日得道成佛。
从此每年到“腊七”这天,寺院的僧侣们都要取清新干果,放入洗净的器皿中终夜熬至天明。将熬成的粥用以供奉佛祖,届时,寺院僧侣诵经演法,尔后喝粥以示纪念。这就是腊八粥的来源。佛教在我国流传很深远而沿袭了这一习俗。
随着腊八节的到来,年也来到了。歌谣:“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,过了腊八就是年;腊八粥,喝几天,哩哩啦啦二十三;二十三,糖瓜粘;二十四扫房子;二十五,冻豆腐;二十六,去买肉;二十七,宰公鸡;二十八,把面发;二十九,蒸馒头;三十晚上熬一宿;初一、初二满街走。”
大豫筛机在腊八节祝所有新老朋友畅饮幸福,品尝吉祥,温暖心房,一生安康!